一、“穿洞山”的故事传说令人惊叹
沙江村的村背后,有座高大的林木覆盖的大山,只因这座大山的“脖子”上有个鸡冠一样的大洞口,当地壮人叫它“穿洞山”。山的背后是深深的峡谷,前面却是绿树环抱的村庄。“穿洞山”的大洞口约有三、四十米宽,五、六十米高,七、八十米长。人们在数里之外,可以通过大洞口,清清楚楚地看到洞口那边的蓝天白云。你一边走一边看,那洞口亦跟着你慢慢地移动,不管你走多远,那白白亮亮的像一面巨型镜子似的洞口仍然清晰可见,直到你的视线到极限或视线被障碍物挡住为止,十分壮观。
据当地传说,“穿洞山”与桂林的“月亮山”是姐妹山。相传在远古年代,在南疆这块土地上,到处石山林立,覆盖着百分之八九十的土地,庶民的耕地极少,受饥挨饿,生活非常凄苦。玉皇大帝知道这事,派了一员大力神下凡,要把这些石山统统赶到东海去,还平坦的大地给八桂庶民。大力神砍来一根几百公里长的楠木做扁担。扁担一头插进桂林“月亮山”的洞口里,另一头插进“穿洞山”的洞口里,然后挺起腰杆,把这两座鹤立鸡群的大山挑起来。大力神挥舞手里竹鞭,鞭打群山,口里不停地喊道:“走!快走!统统滚进东海去,把土地还给百姓。”顿时,大力神前面的石山如千军万马般地往前跑,争先恐后地往东海方向奔跑!每走完一天一夜,后面便留下万顷良田。连续走了七天七夜,不知不觉地来到柳江河边。突然,大力神肩上的扁担不知为何断了,前面群山顿时停滞不前,后面的群山原地不动,“月亮山”就落户在今天的桂林,“穿洞山”便插足在现在的沙江村背。这两座姐妹山从此相隔数百里,遥遥相望。然而,日月经天,江河行地,桂林却成了“山水甲天下”的圣地,“月亮山”因此成为桂林山水的一个非常耀眼的景点,闻名于世。与“月亮山”同样美丽动人的“穿洞山”只因地处边陲面鲜为人知,无人赞美它,贵贱如此悬殊,世道多么不公啊。当地壮族先民哀叹道:
人家凤凰我斑鸠,孪生姐妹分劣优;
只缘我嫁山沟里,自叹偏僻无人游。
沙江山水赛杭州,只缘座落穷山沟。
欲问当年徐霞客,为何遗漏到此游?
二、“通天蜡烛”——两座独立而神秘的大山
这两座独立的大山,形状几乎一样:两座山的高度均在200米左右;腰围均在800米以上;俩山的山顶均是一边略高,一边略低。俩山遥遥相望、屹立在广袤的田垌中,远远望去,山顶上似乎看到徐徐的烛光。
在两座山约800米的地方,有一块约500平米宽的凸出地面的约三米高的平台,像一张摆放供品供奉神灵的祭台的方形桌子。这两座独立的大山就像一对顶天立地的蜡烛。当地先民就称它为“通天蜡烛”。
如今山顶还有两堆蜡烛燃烧以后留下的痕迹;山脚下留下堆积物,正是蜡烛燃烧后留下的泪液。每当清明时节,当地群众冒着霏霏霪雨、山雾濛濛、烟云缭绕的天气,来到“通天蜡烛”这块神灵宝地扫墓,人们顶立膜拜,或安葬前辈的遗骸,在这两座山脚下的四周,建起了成千上万的坟茔,老百姓企盼这块圣地保佑他们地增五谷人增寿。歌唱道:
通天蜡烛红满天,拔地凌空照人间;
世事沧桑知冷暖,春光秋色览千年。
三、天然泳场在村前
有道是:山和泉是连襟姐妹,泉和河是母婴连脐。沙江村周围清泉密布,涓涓流淌,历经千万年,形成了两条河流。一条叫布江河,源头位于地势高峻的天王山洞。此洞幽深莫测,水从洞口流出,倾斜冲到崖岩,形成一股流量很大的瀑布,奔腾向前,由西北向东流去。此河洞口全是雪白的细沙,泥鳅非常多。人走到这里,泥鳅都会碰到脚面,河水清澈见底。另一条叫布沙河,源头位于南山峡谷的白龙潭,是个幽深的“死潭”。潭内的水一年四季不涨不落,就是大旱或大水时,潭内的水仍然保持在一个水面上。原因是潭里的水都流进暗河去了,经三五公里以后再露出地面,就形成了布沙河。
布江河源远流长,河道弯弯曲曲,河岸绿树成荫,河深而水质略冷。布沙河河床浅浅,铺满鹅卵石,争急流直下。白天经太阳暴晒,水质暖和,也是从西北向东流去。这两条姐妹河,流到沙江村前约100米处交汇,形成一块宽大的水池。千百年来,它成了沙江村的村民天然的游泳场。白天,孩子们先在池里的洗凉、戏水。如果感到身子发冷,就换到浅水河泡暖水;感到热了,就到深水河去泡凉水。晚上,村上的妇女们结队到浅水河泡温泉……
如果能在这两条河的汇合处建造一个游泳池,那是最理想不过了。下面是一首赞美它的民歌:
俩条河流似银带,水质冷暖各分开,
弯弯曲曲东流去,两岸民众喜开怀。
四、飒爽英姿,娇健玲珑的“英雄山”
位于沙江村西北部约两公里的田垌中有一座独立昂首、气势非凡的山——英雄山。整座山林木茂盛,终年成荫,如身着浓郁的绿衣。山内有大岩洞,高宽各四、五丈,可容纳数百人。洞内平坦,大洞生小洞,水洞生支洞,洞洞相连,四通八达。洞前有一口大涌泉,洞内有个深潭,泉水从山腹出流出,水清如镜,生喝甘甜,不管喝多少,都会不咳嗽,也不会拉肚子。初春时节,从洞内冒出雾一般的暖气;夏天酷暑,则吹出习习凉风,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。
如登上山巅,舒目环视,向北可看到一条玉带般的小河向东流淌;往东望去,可看到猛虎擒猪的场面;往西张望,可看到贵人下马的情景;往南远眺,可以观赏美女照镜和羊角冲天的景观。所有这些大自然赐给人间的奇特景象,令人心旷神怡,是当代人们休闲游览的好去处。当地壮民对“英雄山”留下赞美的民歌:
英雄色秀荡金镛,巍巍屹立四垌中;
清泉脉脉涌甘露,洞雅时时纳凉风。
五、“龙葬虎地”——扣人心弦的故事传说
在远古年代,龙泉乡有个农夫叫计永清,他经常到布江河、布怀河两条河流汇合处打鱼捞虾。一天清晨,天空乌云密布,下了一场大暴雨,河水猛涨,是“浑水摸鱼”的好机会。计永清来到两河交汇处,把鱼罾放下河中,拉起时,捞到一只坚实的比鹅蛋还大的怪蛋,于是他就把怪蛋丢到河中;第二次拉起鱼罾,还是那只怪蛋,他又把它丢到河中间去。第三次拉起鱼罾时,又是那只怪蛋。这时,计永清感到很奇怪,心想,几次起罾,连鱼的影子也没有,莫非这只怪蛋是个宝贝?于是他就把它带回家了。
计永清回到家后,立即把那只怪蛋拿去给母鸡孵。一般来说,母鸡孵蛋二十天左右就能孵出小鸡,可那只母鸡给这只怪蛋孵了三、四十天,屁股毛都脱光了,还没孵出什么。于是,他换了第二只、第三只母鸡继续孵,孵了一百天,终于孵出一条花花绿绿、四足苍色、带有利爪、头上生角、遍体鳞甲的小龙来。他高兴极了,于是把它放到钵里喂养。但发现小龙长得好快,于是接连放到水缸、谷桶里去喂养。一天,他感到家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容纳它了,便打算带它到水潭里去放养。
他首先来到深不可测的屯王洞的水潭前,对龙说:“你下去试探看,是否可以安身?”龙立马侧身下去,不多久,龙匆忙地冒出水面,连连摇动,示意此潭有妖怪,不宜栖息。他只好带龙继续往前走,来到一个水面平静的名叫乾王洞的水潭前,龙再次潜到水底。不久,只见水底下冒出血红色的浪花,在水面上翻滚,接着龙惊慌失措的露出水面,头角血淋淋的,连连摇头,示意下面有凶猛的海牛与自己格斗,很不安宁。于是他又把龙带到一个名叫维排村的村背半山腰的一个幽深水潭前,对龙说:“你再下去探索看,此潭是否能安身?”不多久,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,龙露出头,示意此潭可以栖息安身。计永清见龙有了栖息安身之地,放心地对龙说:“汝毋忧饥,安身此地;吾日饲汝,汝不复出。”龙点头摆尾,以示听从。然后俯首贴尾,潜入潭底。从此,这个水潭就被当地先民称之为“豢龙潭”。
计永清把龙带到“豢龙潭”放养后,每天准时提着一小桶动物的鲜血去喂养。时间久了,人喂龙物,龙解人意,彼此相见而不惊,相处融洽。有一天,计永清因走亲戚,忘记托人喂养。恰巧当天村里有一位财主的媳妇,穿着一身鲜红的衣裳,来到“豢龙潭”洗衣。平静的水面上微波荡漾,泛起一片鲜红的波光。龙以为是计永清送血食来了,便翻身窜出水面,冲向红衣妇女。那妇女惊慌万状,失身跌入潭中淹死了。财主的儿子知道自己的老婆被龙吓死后,对龙恨之入骨,第二天,财主的儿子拿着利剑,来到“豢龙潭”边伪装成计永清给它送食,叫道:“龙啊!给你送鲜牛血来了,快上来吃吧!”龙听到熟悉的声音,便很快浮上水面。财主的儿子从背后迅速抽出明晃晃的利剑,举手欲砍。龙发现后,旋即潜入水中,但尾巴来不及下沉,一节尾巴被砍断了。龙狂嗥了一声,震得山谷轰鸣,很快地沉到水底去了。此时,只见水面上一片鲜红的血……
从此,龙因惧人再来伤害,就深藏于水底穴内,一直不敢露出水面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豢龙者计永清因年老多病去世了。村上的一位老者就来给龙报丧。龙识人性,念计永清卵翼血饲之恩,决定回来吊丧,为其守灵送葬。计永清出殡之日,家里人对龙说:“龙呀!替老人家找块宝地安葬吧!”龙连连点头。出殡之时,龙在前面引路,计家人抬着棺木跟在后面。当龙来到“通天蜡烛”前面时就停了下来,把头抬起,示意将计永清安葬在山顶上。此时,正巧遇到一位老樵夫路过,对抬棺木的人道:“这山又高又陡又无路,眼下又下雨,石头尽是青苔,滑溜溜的,不用说我这老樵夫爬不上去,就是山猴也要怕三分,莫说你们还要抬棺木上去,跌落下来怕连尸骨都找不到……”听了老樵夫的这些不吉利的话,龙只好另择别的安葬之地。龙继续引路,很快就到了布怀河和布柳河的汇合处。突然,天降倾盆大雨,河水猛涨,激流滚滚。抬棺木的计家人过不了河,龙就横卧在河流中间。河水顿时断流,抬棺木的计家人便安稳的过了河。龙爬上河岸,继续在前面引路,直到太阳西倾,才来到一个叫虎头山的岭坡上。这时,龙蟠伏在地上,以自身长短为直径,翻身滚动了数圈,把那些丛生的野草杂刺一扫而光,呈现出一个光滑平坦的十米方圆的圆盘大坑。抬棺的计家人明白了这就是龙脉圣地,就按龙示意的方向,将棺木埋葬在这里,这就是先民称之为“龙葬虎地”的地方。
后人来到“龙葬虎地”的墓前,作实地观光。环视四周,发现这里的确是一座天生的雄伟虎山,其形非常似虎,栩栩如生。这虎地在群山环抱,绿水环线之中。虎的前脚扑向形似母猪带仔的土岭;虎的尾巴则与其形如凤的山峰相接,恰似猛虎擒猪而凤鸣报喜。
自从计永清安葬在“龙葬虎地”之后,年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计永清的后代个个勤奋好学,矢志读书,人才辈出,成为书香门第,官宦之家:计永清之子计贤,于1462年中举,被封为南京户部员外郎;计贤之子计宗道,智冠群童,1499年考取进士,调任南京户部郎中,任衡州府知府;计宗道之侄计嘉邦,1537年丁酉科举人,任浙江湖州通判;计嘉邦之子计坤亨,1555年已卵举人,为国子监博士,官到河南监察史;计坤亨之子计石安亦中举,清康熙1702年奉皇上圣天子之命,率雄兵五万余人,进入荔浦剿匪有功,封其为蔚武大将军,赐令箭一枝,宝剑一柄,以垂后世万古不磨之勋……
壮乡山水如此之美,故事传说如此动人心弦,外面却很少有人知道,更没有外面的人到此观光游览。壮乡百姓唱出无可奈何的遗憾之民歌:
花香引得蝴蝶来,可惜开在白石崖;
人家花园走成路,我家花园起青苔。